暑假期间,天天呆在家的熊孩子和老母亲的“大战”常常一触即发;
平时再温和的妈妈,好像也会忍不住一天给孩子发几次脾气:
你刚把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他转眼就能把地上搞得满地狼藉;
一道并不复杂的数学题,你口沫横飞地讲了3遍,他依然一脸茫然。
试问这样的场景,哪个老母亲不会血压飙升、瞬间爆发?
很多关注亲子教育的父母都知道,经常吼娃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但不发脾气,心中那股邪火真的能把自己憋坏。
那作为父母,到底该怎样去平衡“不发火”与“发火”的尺度?
那些发脾气和不发脾气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看了以下几个故事,相信你就会得出自己的答案。
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是没关系》里的童话作家高文英,是个“反社会人格”患者。
她的童话作品全都是暗黑阴郁的风格;生活中,她还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尖利的物品。
高文英的心理疾病,源自于她那让人窒息的原生家庭。
在她童年的记忆里,父母经常当着她的面互相大吼大叫,摔东西、甚至大打出手。
小文英也常常会因为做错一件小事而被父母一通怒骂+暴打。
甚至有时候高文英并没有犯错,只要父母心情不好,就会对她大发脾气。
他们那凶神恶煞的狰狞模样,如烙印一般压在高文英心中,成了她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噩梦。
而像高文英一样,在父母的怒吼和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
作业写得慢,错得多,会挨骂;拖拉磨蹭,会挨骂;
考试考砸了,不但会挨骂,还可能会引发“男女混合双打”。
这些暴脾气的父母,到底会养出怎样的孩子呢?
亲子教育作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就给出了清晰的回答:
逆反、消沉、多疑、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通常是这一类孩子的“普通症状”;
“症状”严重一点的孩子,成年后通常脾气暴躁,爱抱怨、爱抬杠,负能量爆棚;
而“病”得最重的孩子,到最后往往就是抑郁症,神经质人格。
有学者曾用时15年去研究在父母暴躁情绪中长大的孩子的性格特质。
结果显示,这些孩子在成年后很难与他人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夫妻或恋人间往往关系紧张。
你看,“代际传承”的魔咒,会如此清晰地印刻在这些暴脾气父母的家庭。
就恰如网上那句扎心的话:
“习惯乱发脾气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情绪稳定的孩子。”
从这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大概率会成长为两类人:
一是成为自我攻击内耗的病态人格,二是和父母一样,在人际关系中习惯攻击他人而导致自我孤立。
既然动不动就乱发脾气对孩子的成长伤害巨大,那是否就代表父母绝对不能对孩子发脾气呢?
那些从不发脾气的家庭,孩子又大概率会成长为什么模样?
知乎话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哪件事改变了你的育儿观?”引发了很多父母的热议。
一位叫“青青草”的网友自曝,曾经有一段时间,女儿特别爱用手去扣家里的插座孔;
她每天都会追在女儿身后念叨:“别碰、危险!”,但女儿却依然对小小的插孔充满无限好奇。
青青草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胶布把所有的插座都粘上,才暂时避免了安全隐患。
没想到过年期间女儿去了一趟爷爷家,回家后竟主动告诉她,自己再也不会去碰插座了。
青青草特别欣慰,同时也很好奇:女儿怎么突然间就“开窍”了?
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女儿在爷爷家去扣插孔时,一开始就被爷爷看到并大声呵止:
“别动!这个插孔有电,手指碰到了就没命了知道吗?!”
一向温和的爷爷破天荒对女儿大发脾气,那声色俱厉的模样把女儿吓得大哭起来;
但奇怪的是,自从这次被爷爷吼过之后,女儿竟真的再也没碰过一次插座。
青青草忍不住在网上感叹,原来从不发脾气,并不是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
心理专家李松蔚曾说,“发火”在亲子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
家长对孩子发脾气,其实就是在教给孩子行为的底线。
如果父母从不发火,孩子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是被严厉禁止的。
孩子天生好奇心重,在探索事物的边界时,通常身处危险而不自知;
这时就需要父母用严厉的语言让他知道事情的严重后果。
就如教育家斯宾塞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所说:
孩子犯错后家长不管教,便会给他们强化这样一个印象:
孩子你没错,你的行为不会带来任何的后果。
亲子教育的本质,无非是给予孩子爱的滋养,并在孩子跑偏时及时的纠正。
如果父母在该管教时一味地轻描淡写,孩子就不可能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也不会深刻反思。
这样的宽容就成为了一种纵容,会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歪。
而当孩子面临危险时,依然没有被严厉制止,这其实就是父母最大的失职。
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戚薇的女儿Lucky站在一个带轮子的手推车上玩得不亦乐乎。
爸爸李承铉看到后立刻告诉她,这样很容易摔跤,并把她拉了下来。
但调皮的Lucky看到爸爸离开自己去拍摄了,就又爬上车玩了起来。
李承铉回来一看,就生气地呵斥女儿去罚站。
Lucky吓得大哭起来,嘴里不停地喊着:“不要,不要!”
李承铉却并没有心软,而是冷静告诉女儿:
“我已经说了这个很危险不能玩 可你还是去了,那就必须要罚站。”
随后李承铉就静静地看着女儿哭闹,直到她安静下来,才再次强调自己为什么会发脾气。
最后,心情平复的Lucky愧疚地告诉爸爸“我再也不玩了”,然后张开双臂说:“我要抱抱”,父女俩重归于好。
无数网友纷纷赞赏李承铉作了一次成功的安全教育。
他虽然对孩子发了脾气,但并没有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在生活中,我们总难免对孩子发火,那怎样把握其中的“度”呢?
其实只要注意这4个细节,就能有效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1. 理性表达愤怒,而不要愤怒地表达
高声怒骂,只是一种情绪的爆发和宣泄,孩子会把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吸收父母的负能量上,很难从中学会什么;
而父母如果能冷静地对孩子表达愤怒,孩子往往会去反省、去思考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2. 只说当下,不翻旧账
当父母一开始翻旧账,就丢失了教育的轻重和主次,孩子通常也会失去听你说话的兴趣,只剩下不耐烦和敷衍;
只有聚焦当下这件事,才能真正让孩子重视自己犯下的错误。
3. 指出孩子具体错误,不攻击人格
“笨死了!你是猪吗?”“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蠢货!”等诸如此类的语言,都是“有毒”的攻击;
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也是伤害孩子最深的“元凶”。
所以对孩子发火时,切记要“对事不对人”,指出孩子的具体错误就好,千万不要人身攻击。
4. 重建关系,表达安抚
当我们忍不住发火之后,对孩子的心理安抚也不可或缺;
这时重点要告诉孩子,自己生气的,是他做错的这件事,并强调自己依然爱他。
有了这关键的一步,孩子才能巩固自己的自尊心,确定自己的安全感。
《爱在左,管教在右》一书中有句话:“爱”和“管教”从来都不相违背。
孩子的成长路上,从来都离不开父母爱的滋养和严格管教,它们往往相依相存、互为补充。
如果少了爱的滋养,管教就变成了一场冰冷无情的责罚;
如果没有了管教的约束,爱就很容易变成一次次无底线的溺爱。
当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别忘了约束和管教,孩子才会习得“懂规矩、守底线”的品性;
当我们在管教孩子时,也不要忘了表达关爱,孩子才会明白即使自己犯了错,也依然拥有父母的爱与接纳。
唯有“爱”与“管教”并行,孩子才能在人生路上茁壮成长、一路向阳。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叶嘉莹
作者 | 陌菲,7年一线期刊作者、全网流量300万+爆文作者。公众号:陌菲聊写作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