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多家国有银行发布了2025年春季招聘公告。相比往年招聘规模,各家银行缩招趋势明显,且缩招比例不小。例如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今年校园春招规模,相比2024年减少约67.9%、43.7%和34.8%。此外,中国银行稍早也披露今年春招规模相较去年有所削减。
麦可思数据显示,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职业类是吸纳本科生就业的大户,5.4%的2023届本科生就业于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职业类,排在各职业类就业量的第六位。不过,相比五年前2019届本科生5.7%的就业比例,略有降低。
缩招原因,或是多方面所致
有媒体与业内人士交流发现,此次春招规模大幅度缩减,或是运营成本、战略需求、部分岗位更新淘汰所致。
银行从业人员薪资较高。麦可思发现,2023届本科生毕业后从事银行信贷员(6873元)、银行柜员(6398元)职业的薪酬均超过同届本科生平均水平(6050元),排在本科生高薪职业50强。
但是高薪背后是高强度的工作。某省会银行从业者坦言,基层岗位普遍“一人多岗”且加班频繁,实际人力缺口达招聘人数的数倍,但预算限制导致“招不起人”。有研究机构发现,银行业过去连续多年扩招已形成人才冗余,叠加行业竞争加剧和开拓性业务风险管控需求,因而机构更倾向于优化存量资产而非盲目扩编。
此外,数字化转型也在加速银行岗位重构。例如,工商银行“远程银行中心”通过AI客服处理80%的咨询。建设银行“智慧柜员机”替代了50%的柜面业务。
某智库研究员表示,智能技术替代效应显著削弱了传统岗位需求,银行正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效率,推动组织架构向“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倾斜。
银行拥抱AI,高校培养需更新
从此次各大银行的招聘需求也能发现,银行对科技领域人才需求非常强烈。
建设银行此次有23家一级分行参加春招,有15家需要“科技类专项人才”。其中北京、内蒙古、辽宁、海南、青岛等地分行更是把“科技类专项人才”列为岗位招聘首位。这一岗位主要从事数据挖掘分析、大数据营销、技术研发、系统运营维护等工作
“科技菁英”岗位频繁出现在工商银行各地分行的招聘需求之中。广东省分行下面的13家地方分行都在招聘这一岗位,需求量超过了“星辰管培生”“专业英才”“客户经理”“客户经理”等岗位。“科技菁英”的培养方向一是研发经理,定位为新技术研究、应用研发、系统开发、信息安全等领域;二是产品经理,定位为数据挖掘、建模分析、产品设计、项目管理及互联网金融营销支持等方面。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系统显然也在更新迭代,“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市场重要需求点。
《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也显示,财会、金融为代表的传统岗位整体就业需求偏饱和。麦可思分析本科生读研情况发现,经管类学科读研专业与本科专业的相关度较低,2023届经济学本科生该比例为58%,管理学本科生为50%,明显低于73%的本科生平均水平。传统金融市场对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或许是经管类大学生追求“跨界深造”的重要因素。
对于各大高校商科相关专业,应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汕头大学商学院为例,该校商学院主管本科教育教学的副院长龙月娥与麦可思交流表示,商业世界正经历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企业亟需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优化决策、提升运营效率、挖掘商业价值的人才。因而,复合型商业人才成为汕头大学各商科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这类人才既精通商科理论与实践,又掌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核心技术。
该校连续多年探索“AI+”育人模式,已经建立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对于这类复合型人才,学校重点培养包括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人工智能算法应用能力在内的技术能力;具备商业敏锐度和商业决策能力的商业能力;具有AI伦理与法律意识、AI思维与创新意识的AI素养。
银行招聘趋势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市场需求的改变,高校应当积极调整培养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人才需求,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指导和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引入更多与科技、数据分析相关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同时,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2] 多家国有大行春招“缩水”,单家最高缩减近1万人,AI研发人才成亮点. 财联社. 20240314.
[3] 破局“智+商”融合困境,构建“AI+”商科培养体系. 麦可思研究公众号. 20250106.
声明:麦可思研究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602824882),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