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义务教育优质发展与均衡发展的重点在于教师队伍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持续深化“双减”,大力发展数字教育。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表示,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基点,巩固深化“双减”成果,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引领教育变革创新。
“双减”开展以来,成效如何?2023年12月,就《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答记者问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谈道:“双减实施两年多来,课后服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在充实课后服务队伍方面,坚持以学校教师为主承担课后服务,同时各地各校还引进了28万余名科技人才、文艺工作者、体育教练员、退休教师等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
作为推动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的主体力量,教师能否积极投入且能够胜任课后服务工作,是持续开展课后服务的重要保障。“双减”是一场教育生态的重塑,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是“双减”成果巩固深化的核心。有效运用数字化着力赋能“双减”长效落实,有助于推动学生、教师、家长精准减负和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强调,要实施教师发展数字化行动,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强化教师关键作用,依据国家课程方案配齐配足教师……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作出要求。
课后服务是支撑“双减”落地实施的关键载体,是解决家长急难愁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民生工程,以数字化赋能“双减”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是当下亟待推进的重要路径。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如何切实保障教师的权益,激励教师主动、高效地参与课后服务,成为当前学校课后服务政策稳健实施的关键。作为课后服务的主力军,教师对课后服务有怎样的期待和诉求?
当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面临负担重、积极性有待提升、学生多元需求难以满足等难点,亟待数字赋能提质增效。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经济委副主任权忠光提交的《关于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建议》中提到,课后服务实施后,在职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工作任务加重、个人时间被挤占等,需有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规范提升和保障实施,应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监督评价机制,完善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保障机制,建立课后服务效果反馈平台,方便学校与家长及时交流学生在课后服务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和相关问题。
科学管理自主选择,依托课后服务提升育人连贯性
“时间稀缺”成为教师的第一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工作时间分配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工作重心失衡。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教学工作外,还包含教研培训、家校沟通以及临时性行政事务等较多隐性工作内容。课后服务工作也加剧了教师的角色冲突,“家庭-工作”的时间需求愈发难以平衡。成都市教育局等四部门早在2021年9月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课后服务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针对课后服务情况,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和调休制,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补助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相应项目,评优评先优先倾斜平时积极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通过种种激励机制,充分保障教师权益,得到教师的认可。
优质资源协同育人,提升教师课后服务专业胜任力
“双减”不减“责任”、不减“质量”、不减“成长”的目标,对学校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双减”及课后服务工作实施以来,家长的认知、理念已有很大的变化,对“双减”及课后服务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期待。课后服务的定位不同于课堂教学,不是要讲新课,而是一方面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答疑,另一方面落实素质教育,更好地推动五育融合,探索多样化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对课后服务优质内容包括基础托管、素质拓展、特色社团、特色校队、特色实践等,以课程、活动、实践综合育人,丰富多样的需求增加。从师资力量而言,学校教师大多教授文化课,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综合实践等教师数量有限。即便有教师想做好课后服务,也受限于教学资源、课研培训及系统管理缺乏等客观条件,导致备课难,课后服务参与压力大。“自从开展课后服务后,我们班同学作业基本都能在学校完成,不会的可以当堂提问,老师当堂讲解。”对于课后服务有效提高学生作业完成度及完成质量这一点,大多数老师给予肯定。“学生课堂精神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心理依赖校外机构的现象得到改善。同时,也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结构等,从而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效课堂,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实现有效衔接。”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城北篁胜小学课后服务素质课堂-AI双师创意美术规范管理保障经费,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能动性
课后服务的重点在于标准规范、提质增效。由于当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明确的课后服务指南及评价指标,大部分学校内部的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与保障机制不够科学、系统、完善,导致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缺乏一定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不强。推动课后服务按时取酬、及时兑现,优化教师绩效工资机制,实现课后服务经费合理合法合规使用,探索弹性工作制,充分活化教师资源,是促进课后服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广东省深圳市莲南小学,学校借力数字化转型,创新课后服务工作机制,通过教师课后服务时长“积分银行”,实行“弹性上班时间”和“弹性调休”制度,从根本上为教师减压,切实提高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积极性,有效提升课后服务管理效能。
课后服务收费及资金使用不规范,服务变形,也导致乡村及小规模学校无法顺利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提升“双减”工作水平,必须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只有建立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保障,确保专款专用,才能为“双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023年6月,《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表示,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经费。
全面推进数字平台实践应用,促进区域整体统筹
出现以上“负担重”的情况,很大程度是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数字平台化管理,缺乏操作标准,“强行摊派”等,导致课后服务实际执行混乱。减负的根本目的是提质增效。如何科学统筹安排师资,协同社会优质育人资源,利用数字化平台系统进行区域统筹,破解“提质增效”难点堵点问题,就是要核心解决的课题。教育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8081号建议的答复》表示“下一步,教育部还将研制《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指南》,进一步明确课后服务过程管理工作要求,强化活动课程资源统筹和整体设计,规范引进校外资源,利用信息化赋能质量提升”。应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区域一站式数字化课后服务管理执行平台,促进区域整体统筹,线上线下全贯通,以校为本,充分激活教师活力,确保环境安全、内容安全、资金安全和数据安全。全面推动数字化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在更多区域的实践应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优质资源共享共用,提高管理效能,完善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数字化助力教师和课后服务工作提质增效,更好地形成家校社协同的育人合力,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为例,2021年8月30日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今托管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一盘棋”与“一校一案”并举,不到10天实现全县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线上线下全覆盖,佛冈专属的安全、高效、个性化的地方自建系统完整无缝嵌入。2022年7月《中国教育报》就佛冈县课后服务管理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佛冈县通过今托管平台,已于2022年10月27日顺利完成与国家统一平台数据对接及上报工作,于2023年4月率先完成与国家统一平台的地方集成。佛冈数据与国家数据库接轨,课后服务工作全过程直观可视,数据更安全、及时、真实、有效。对于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而言,该模式优势主要体现在解决教师关切的减轻规模化操作压力,素质类课程资源提供和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等问题。聚焦专业,结合按时取酬机制的设定与实施,有效改善课后服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数字赋能大幅提升管理效能,助力教师减负提质
从平台化数据标准化管理和保障教师及时取酬维度,以“尊重”为底线,解决教师参与的“后顾之忧”。应用已与国家平台完成数据对接及地方集成的地方自建系统,能够解决课后服务系统分散建设过程中账号不统一、数据不通、应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有效解决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及政府等各方诉求,一站式提供资金专项管理、优质课程开发、教师职业素养提升、7×24小时应急响应等服务,安全有效打通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家长通过APP一键组合报名、老师代报名、自动续费等功能,报名更便捷、账单更清晰、请假调课等更顺畅。二是教师通过APP智能打卡提醒、快速批量考勤、课堂动态、学情报告等功能,考勤更轻松,取酬更合理。数字化赋能大幅提升课后服务管理效能,减轻教师课后服务工作中的规模化操作压力。以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为例,应用今托管平台地方自建系统联合多家银行共同开发专业级的监管账户,与学校/教育局、当地银行共同成立监管账户,专款专用,记录清晰可见。2023年8月,在武江区教育局进行的学年度区属课后服务工作考核中,今托管平台凭借执行中做到组织到位、统筹推进、管理规范、运营有序、效果显现,获评优秀。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东岗小学课后服务素质课堂-小小科学家数字应用促进统筹优质资源,盘活乡村教师资源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组成要素,正在快速融入各区域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要想补齐乡村教育的短板助推共同富裕,一定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项工作摆在首位。课后服务区域统筹可实现全国及城镇学校以及规模较大的学校的优质资源,通过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向乡村偏远或规模较小学校覆盖,解决乡村学校由于学生人数规模小、地区偏远、素质类课程资源和师资授课力量薄弱开展难的问题。2024年1月《光明日报》客户端发表的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报道中,介绍了今托管平台佛冈县地方自建系统的典型案例。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借助地方自建系统的创新模式,利用14所城镇及规模大的学校拉动26所乡村偏远及小规模学校的课后服务高质高效开展。系统汇聚了丰富多样的优质课程及活动资源,可按需定制,助推区域教育特色发展。”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重要阵地。全面推动数字化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在更多区域的实践应用,教师能充分运用平台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利用平台资源提升课后服务备课、课堂教学、答疑辅导、家校交流、研修等多方面的能力。该模式的实践应用,有助于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成长得更好,让乡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关心关爱,让乡村学校实现更好发展。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中心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校队优质素质双师资源共享共用,促进职业素质提升 从教师教研提升维度,以数字化“赋能”为着力点,提升教师胜任课后服务的能力。全面推动数字化课后服务地方自建系统在更多区域的实践应用,以AI、5G等手段,可实现全国及地方优质双师素质类课程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覆盖全区。大力度挖潜区域优质师资力量,为教师提供备课及活动实施所需,改变教师的教,促进课后服务活动内容丰富多元化。数字化支撑强化教师过程评价、增强教学活力,提升教学效果,推广优质教学成果,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和育人水平。此外,利用平台建立的分层多类、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体系,有效缩小、弥合校际、城乡间的教育鸿沟,培养教师应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的意识、方法与技能,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平台分享数字化教学经验及教学资源,能够促进课后服务教、学、研、管、评不断发展创新。例如,与优质教师共同探讨数字化课后服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享成功经验和案例,促进教师职业素质的共同提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山阁镇中心小学为例,今托管平台配合学校发挥“复兴少年宫”计划优势,在开设基础托管的基础上,开设创意编程、篮球、足球、硬笔书法、演讲与口才等特色课程,形成了“1+N”菜单式特色课后服务方式,“1”即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N”即培育一项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服务活动和参加包括阅读、文化、体育、艺术等N项素质课程。通过引入“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班”等多场公益教师培训和多场校长级、教研组长级和名师级别的交流会等方式,搭建了一个提升科学素养、开展科技教育成果交流的平台,提升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山阁镇中心小学课后服务素质课堂-创意编程以“开源”为突破口,多渠道分解教师工作压力
教育部高度重视并已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减轻教师负担,充实课后服务力量。已会同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部门出台了利用文化艺术、体育、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推动建立引进文艺工作者、体育教练员、科技人才、退休教师等专业人员机制。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优质社会资源,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据悉,天津等地已采用中小学与大学开展课后服务共建的志愿活动,在课后服务中引入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小学的同时涵养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家国情怀。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优质资源共享共用,赋能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注重多元化评价,切实提高教师素质能力水平和育人质量成效,使课后服务这项重大民生工程“叫好又叫座”,显得尤为重要。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激发教师兴趣与活力,支撑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保障教师及时取酬,增强教师数字化素养,为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创建良好的生态,这是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双减提质增效的关键痛点之一。总之,就教师关切的要点难点,只有真正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转化为课后服务的生动实践,才能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化的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助力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回答“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
双减 相关新闻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