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过去,南大碎尸案掀起的社会风波还未平息,受害者家属又出面控诉,表示电视视剧中张译的表演加深了他们对痛苦回忆的印象,还要求影视剧出品人正视自己的错误。
这究竟是无理取闹还是另有隐情?后来怎么样了呢?
相关消息
南大碎尸案家属发声
电视剧《他是谁》里有个案件叫"余爱芹案",剧情和29年前的南大碎尸案高度相似。
案发时间、被害人名字、作案手法,都跟真实案件差不多,但剧组在改编这个真实案件时,没跟受害者家属打招呼。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剧中还虚构被害人私生活混乱的情节,严重误导观众,引起受害者家属的不满和控诉。
家属发声
受害者的姐夫实在是忍无可忍,就在社交平台上发了长文,希望张译能站出来帮忙维权,他说他们家已经委托律师去交涉了,可剧方就是各种推脱,连个公开道歉都不肯,无奈之下,他们才想到找张译帮忙发声。
这事跟张译其实没多大关系,他就是个演员,又不负责编剧和制作。
其实受害者家属的心情也能理解,家里人一直活在阴影里,好不容易有点好转,又受到电视剧的刺激,他们才选择找律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今受害者家属能因为电视剧产生情绪波动,和他们曾经的悲惨遭遇有很大关系。
受害者家人
南大碎尸案细节
1996年初,受害人刁爱青是南京大学的一名女学生,当时她刚入学不久,还不满20岁。
案发那天,刁爱青像往常一样离开宿舍,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直到九天后,一名清洁工在华侨路上发现了人体残骸,警方调查后确认,这些残骸就是失踪的刁爱青。
凶手的手段极其残忍,不仅将受害人杀害,还将尸体煮熟后切成上千块,分散丢弃在城市的不同地点,专业人士分析凶手极可能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而且为了毁尸灭迹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案发后,南京警方立即展开大规模搜查,专案组进驻南京大学展开调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后,案件的进展比较有限,时间一长,这个令人发指的凶杀案逐渐成为一桩悬案。
20年过去了,案件仍未告破,2016年1月,有媒体报道称,南大碎尸案可能会因为超过追诉期,成为正式悬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多人担心凶手可能就此逃脱法律制裁。
公安部门很快澄清,这个案并不适用20年追诉期的规定,因为案发后警方就已立案侦查,所以不受追诉期限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安部刑侦局更是公开表态,将永远追查到底,绝不放弃,这个表态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公众情绪。
这个案件在多年后重新引发关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网络上出现了一篇署名"黑弥撒"的帖子,对案情进行了大胆推测,帖子认为,凶手和受害人可能因为共同喜欢"打口碟"而相识。
所谓"打口碟",是指那些被海关打了孔的进口CD,这些CD多是一些小众音乐,在当时的南京大学周边很受欢迎,帖子推测,性格内向的刁爱青可能被这种音乐吸引,从而结识了凶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黑弥撒推测凶手文化程度高,性格内向,懂医学知识等,这篇充满想象力的帖子迅速引爆网络,引发大规模讨论,有人称赞他逻辑缜密,也有人质疑他捕风捉影。
警方也注意到了网上的动向,他们发现黑弥撒发布的很多内容都是主观推测,就没有过多地关注这件事,而是继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调查案这件事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案发20多年来,受害人父亲刁广明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不再喝酒,也不再听心爱的昆曲。
案发12年后,警方还首次对刁广明进行DNA采样,给刁广明一家带来希望,可这次采样没有让案件有突破性进展,但这么多年过去,社会各界依然在为真相水落石出做出努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各方做出的努力
2021年,受害人刁爱青的家属有了新的动向,他们决定向南京大学提起诉讼,要求学校承担责任并赔偿162万元。
因为多年来,刁爱青的父母一直在寻求真相和公道,他们多次前往南京大学讨要说法,刁爱青的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以后,担心时日无多,所以才决定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
家属的代理律师周兆成,解释了一些起诉的理由,比如案发当天,因为室友违规使用电器,刁爱青作为舍长被处罚,这让她心情低落离开了宿舍。
受害者
有律师指出,由于刁爱青当时已经成年,家属如果要索赔,就需要证明学校在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过错,这个举证过程可能会很困难,存在被驳回的可能性。
即使法院支持索赔,考虑到学校责任比例可能较低,赔偿金额可能不会太高。
这些年有不少网友都在讨论“难打碎尸案”,也有人把这个案子写成小说,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不难发现大家都希望凶手被绳之以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刁爱青的姐夫让张译无辜"躺枪",网友们纷纷为张译打抱不平,认为他只是个演员,不应该因为自己演技好早一步不公平的待遇。
刁爱青的姐夫也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已经公开向张译道歉。
而身陷舆论漩涡的电视剧出品方,表示愿意删除剧中的"婚外情"情节,但拒绝公开道歉,这个折中的方案显然没能满足刁爱青家属的要求。
家属和律师
但刁爱青家属仍然希望出品方能下架作品并道歉,于是出品方正在与刁爱青家属的律师进行协商,试图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正义的追求。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