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推动下,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许韩之行,筑梦之旅”团队于2025年7月12日走进博物馆,围绕地质人文知识,以探索思考为指引、研究传播路径为目标,开启了一段满是收获与成长的公益实践之旅。
踏入博物馆,地质展区的褶皱构造展板,瞬间成为团队交流探讨的焦点。成员们围站一旁,紧紧盯着那一幅幅褶皱演变示意图,岩层在地质应力作用下弯曲变形的过程,宛如一部展现地球漫长演化的生动“纪录片”。大家逐字研读文字说明,深入了解褶皱构造形态的丰富多样——大至绵延数千米的山脉褶皱,小到标本上的细微弯曲,而嵩山地区留存的褶皱,多由造山运动塑造而成。
图为团队成员在研究褶皱构造展板
大家尝试梳理地质运动的逻辑,努力把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深知这些地质痕迹是地球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清楚后续开展科普传播时,要以简单好懂的方式,把这份“地球密码”传递给更多人,让大众能够看见、读懂大地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在学习人文历史
移步至人文历史板块,又牵引出全新的思考方向。一位成员专注于张国臣、张丙灿父子的故事,展板上的古籍、手稿等展品,串联起地方人文传承的脉络。团队成员凑近展柜翻看文献资料,感受文字中沉淀的历史温度,相互交流对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团队成员凑近展柜,翻看陈列的文献资料,感受文字里沉淀的历史温度。这些内容,不仅是个人家族的记忆,更是嵩山地区人文底蕴的缩影。
来到互动体验区,地球仪成为团队探索和讨论的新工具。两位成员围坐在桌前,转动地球仪,结合背景展板上的地质年代、生物演化知识,探寻大陆漂移的痕迹,讨论不同板块对应的地质特征、古生物分布情况。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串联起全球地质与人文的关联,从嵩山的褶皱构造,到世界其他地区的独特地貌,从本地的人文故事,到世界文化遗产,在转动和讨论的过程中,知识拓展成一张广阔的认知网络。团队成员思索着如何利用地球仪这类简单道具,让参观者更直观地理解地质人文知识,比如借助地球仪演示嵩山在地球板块运动中的位置变化,辅助阐释褶皱构造的形成,为科普传播增添趣味性和互动性。
图为团队成员借地球仪交流探讨
不过,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针对这些不足,团队后续已有清晰规划。开展“知识翻译”专项训练,把地质、人文知识转化成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比如将褶皱构造比作“大地的折纸艺术”,让不同年龄层的听众都能轻松理解;同时,打造“流动科普角”,带着地球仪、简易展板走进乡村,开展小型互动活动,把博物馆里的知识“搬”到田间地头,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进来,真正实现公益科普的下沉与扎根,让知识传播覆盖更广泛的群体。
团队成员意识到博物馆作为重要载体,能够将零散的人文故事整合呈现,而作为公益实践的参与者,团队成员有责任把这些故事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深厚的人文底蕴,在传播过程中延续地方文脉。
未来,团队将以更成熟的姿态,把博物馆中的“知识宝藏”转化为滋养乡村和社区的知识雨露,让地质人文之美在传播与服务的过程中持续生长、蔓延。让“三下乡”的足迹,成为连接知识与大众的温暖桥梁,在知识传播与社会服务的道路上,书写属于团队的实践新篇章,让探索思考的火花,照亮知识传播的漫漫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