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博物院作为承载中原文明的重要窗口,不仅是历史文物的收藏殿堂,更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阵地。近年来,河南博物院通过创新文化推介形式,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本次参观,本团队聚焦于河南博物院在文化推介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果,深入探寻其如何以多元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河南声音。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寰宇阳光”团队于2025年7月6日再次踏入了河南博物院的大门,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7月6日上午,团队又来到河南博物院参观了二楼的“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明清河南”“隋唐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等展厅,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魅力和社会风貌。
图为团队成员与东汉-绘彩陶百花灯的合照
在参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展厅时,东汉·绘彩陶百花灯吸引了本团队所有成员的目光,通高108厘米,底座直径50厘米,由灯盏、灯干、灯座三大部分构成,为泥质灰陶胎。灯顶是展翅欲飞的彩绘朱雀形灯盏;灯干、灯盘处穿插着曲枝灯盏与细长龙;灯座塑成群峰环抱的山峦,山峦间有各种姿态的人物俑,如跪坐俑、拉弓欲射俑等,还有羊、兔等动物及常青树。汉代灯具多取吉禽瑞兽形象,这件绘彩陶百花灯寄寓了汉代人祈求幸福、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美好愿望。
图为团队成员为游客讲解汝窑的历史
团队成员还参观了汝窑瓷器,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创烧于北宋晚期,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烧造时间短暂,团队成员陈曼为游客讲解了汝窑的历史,“目前传世的汝窑瓷器,绝大多数是北宋时期烧制的。后世虽然也有仿烧,但无论是从釉色、质感还是工艺上,都很难达到北宋汝窑的水准。而且,通过考古发掘,在咱们河南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发现了汝窑窑址,出土了不少瓷器标本和窑具,这也为研究汝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游客一边听着,一边仔细观察展柜里的汝窑瓷器,仿佛在试图透过这些器物,触摸到千年前的历史。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欣赏瓷枕
在参观瓷枕时,不同造型和纹饰的瓷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审美观念以及制瓷工艺水平,也给团队成员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团队成员常玉荣和陈曼针对瓷枕进行了讨论与欣赏,唐代时瓷枕逐渐流行,造型开始多样化,出现了诸如箱形、豆形等样式,装饰手法也更为丰富,有刻花、划花等。到了宋代,瓷枕发展至鼎盛,不仅窑口众多,而且造型丰富多样,有人形、兽形、建筑形等;装饰技法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彩绘、剔花、印花、珍珠地划花等。
摇钱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陪葬明器,流行于东汉至三国时期,人们认为将摇钱树放入墓中,能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享受财富,同时也寄托着对逝者灵魂升入仙界的美好祝愿。团队成员吴静瑶就人们最感兴趣的发财进行了讲解,引起了大量游客的驻足聆听。
图为团队成员吴静瑶正在讲解摇钱树
这次参观后,本团队都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们更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将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图为团队成员在河南博物院前合照
上一篇 探秘万岁山,文化深度实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