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胡明亮)以“守护黄河生态,践行绿色使命”为行动纲领,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种地养牛爱摄影"团队成员于2025年7月7日来到黄河郑州段沿岸,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滩涂上的躬身实践。以实际行动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贡献来自田间地头的青年观察与智慧。
团队成员围绕黄河生态保护的战略价值展开深度学习,对活动方案进行反复推敲与细节打磨。从任务分工到物资清点,从安全预案到调研方法,每一环节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思考与责任。怀揣着"用脚步丈量母亲河,用行动守护生态线"的热忱,团队成员向着黄河郑州段滩涂坚定进发。
图为团队成员在清理垃圾
团队成员的心却被眼前的景象所牵动——塑料包装袋随风缠绕草茎,食品残渣与废弃纸巾散落沙土,各类生活垃圾刺眼地嵌入河滩肌理。没有片刻犹豫,团队成员迅速分组,化身"黄河清道夫",对沿岸垃圾展开地毯式清理。清理后的河滩焕然一新,裸露的沙土重新显露自然纹理,风过处再无垃圾飞舞的扰攘。团队成员们虽腰酸背痛,却相视而笑,彼此传递着矿泉水瓶,分享着发现稀有鸟巢或顽强植被的惊喜瞬间。团队成员仔细分类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确保每一份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零废弃”的环保理念。用这一刻的辛劳化作守护母亲河的最美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路人
在黄河清污行动的短暂间隙中,团队成员同步展开了民众意识调查活动。调查聚焦于两大核心问题:“您了解当前黄河生态面临的主要威胁吗?”以及“对政府推行的黄河保护政策是否熟悉?”。团队成员以专业且礼貌的方式,在岸边随机访谈了二十余位沿岸居民与游客,涵盖不同年龄和背景的群体。访谈过程采用面对面交流形式。反馈结果令人深思:绝大多数受访者对黄河生态保护的具体内涵认知模糊,相关环保政策的知晓度普遍偏低。例如,一位常来散步的中年市民坦言:“知道要保护,但具体怎么保护、为什么紧迫,确实不太清楚。”这些反馈突显了公众在生态知识上的不足,清晰表明提升公众生态素养、加强政策宣导与社区参与,仍是筑牢黄河保护社会根基的关键环节。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为了后续黄河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团队成员马不停蹄投入资料整理——数百张记录污染现状与劳动瞬间的照片被分类归档,访谈录音逐字转化为文本,现场观察笔记被系统梳理。更在团队讨论中碰撞出建设性意见:建议联合社区开设"黄河生态小课堂",利用新媒体制作通俗科普短视频,推动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团队成员采用了数字化工具进行高效归档,将照片按污染类型和活动场景分为“工业排放”、“生活废弃物”等类别,访谈录音通过专业软件转译后与观察笔记交叉验证,确保数据准确性。同时,讨论中进一步细化了建设性意见的实施路径:计划与当地社区合作,每月开设两场“黄河生态小课堂”,内容涵盖污染源头识别和日常环保技巧,以生动案例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团队成员还分工制定了季度宣传计划,确保政策宣导与社区活动无缝衔接。
站在黄河支流沿岸,浑浊的浪涛裹挟着黄沙奔涌向前,每一滴浊水都沉淀着五千年的文明密码,每一粒泥沙都记载着先民与自然博弈的智慧。真正的保护不是将自然驯服为温顺的景观,而是在尊重其野性本质的前提下与之和解。那些被团队成员拾起的塑料瓶、发放的知识卡片,都是写给未来的情书。
上一篇 青春手护母亲河,躬行碧水映初心
下一篇 水污染溯源,守护碧水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