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 张纯)为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守护母亲河实际行动展。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种地养牛爱摄影”团队成员于2025年7月6日前往郑州黄河流域,以河道调查整理、植被调研及生态科普课堂为核心,开启新一轮护河行动。
为优化改善黄河周边的生态环境,团队成员持续推进计划,“上次清理垃圾是‘治标’,这次要从‘治本’入手——通过河道调查和植被覆盖度分析生态健康状况。
图为团队成员在河道调查整理
团队成员还细致观测河道植被的生长状态,记录芦苇、蒲草等本土植物的分布密度与健康程度,通过对比历史数据评估生态恢复进程。同时,团队成员在清理杂物时注重环保分类,将塑料瓶、废弃渔网等可回收物单独存放,减少二次污染,以实际行动诠释守护母亲河的坚定承诺。在调查过程中,团队成员还特别关注了河道水质的细微变化,他们发现,尽管局部区域植被恢复良好,但部分河段仍存在水土流失迹象,这为后续制定针对性护坡方案提供了依这些细致工作不仅强化了生态数据库,更彰显了青年学子用科技赋能环保的智慧与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调查草地植物丰富度
团队成员走遍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到下游滩涂湿地,仔细记录芨芨草、赖草等适应黄河干旱环境的野草数量和生长地点,通过这些数据判断生态修复成果。他们对比过去几十年的老照片和记录,观察野草变化趋势,从宁夏中卫草方格治沙区、河南兰考黄河故道等地的成功经验中,总结适合黄河边种植草木的方法。团队成员还紧盯黄河汛期、枯水期野草数量变化,搞清楚天气和河水对野草生长的影响;用卫星拍照结合实地数草,精准找出晋陕峡谷、河套平原等易水土流失区域,为河岸保护提供方向。对比近三年数据,他们发现部分黄河滩涂野草种类增加超20%,防风固沙的野草也越来越多,这让团队成员更有信心用实用科技把黄河保护得更好。
图为团队成员在黄河边合照
在调查过程中,团队成员详细记录了黄河沿岸植物的分布密度、根系结构及其与蒲草的共生模式,通过数据采集与样本分析,验证了课堂中学习的植物生态学理论在实际修复中的适用性。确保植物的固土功能与蒲草的缓冲作用协同发挥,从而显著提升了河岸的抗侵蚀能力。这种基于实证的方法,不仅强化了本土植被的恢复效果,更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可复制的生态工程实践,为黄河流域的绿色治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暮色渐浓,黄河水在夕阳余晖中静静流淌,潺潺水声伴着微风轻抚过辽阔的滩涂。团队成员的身影被斜阳拉长,清晰地映在湿润的河床上,这次实践活动再次用生动案例证明:守护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不仅需要赤诚的热情与奉献精神,更需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精准转化为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为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团队成员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守护母亲河的实际行动展示,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环保使命。
上一篇 碧水护河行,生态焕新篇
下一篇 农大学子滩涂躬行,绘就生态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