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更精准地推进河流保护工作,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023级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卢乐于7月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心洲开展了以“垃圾溯源与治理方案设计”为主题的个人实践活动,通过全天的细致勘察、数据整理与方案构思,为河岸生态治理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
图为卢乐发现塑料垃圾
上午9点,我用卷尺测量了这些垃圾的分布范围,发现集中在距观光步道出口20米的范围内,推测是晨练游客随手丢弃。沿着河岸继续前行,在渔民作业区的木桩上,缠绕着新的尼龙网碎片,旁边还有半截折断的竹制鱼竿,这些应该是渔民作业时遗落的。我将收集到的信息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绘制出“江心洲河岸垃圾分布图”,用不同颜色标注三类主要污染源:红色标记游客集中区,黄色标记渔民作业区,蓝色标记农田周边。
图为卢乐处理渔民作业人废弃物
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农田边的农药瓶上印有本地农资店的地址,这为后续追踪源头提供了线索。我还拍摄了20张照片对比,记录下同一区域三日来的垃圾变化情况。
下午2点,我开始构思针对性的治理方案。结合上午的溯源结果,在游客集中区,我计划去建议相关部门设置带垃圾分类指引的太阳能警示灯,灯杆上可悬挂环保垃圾袋自动取袋机;在渔民作业区,设计“渔具垃圾回收点”示意图,用废旧渔网装饰回收箱,提高辨识度;针对农田垃圾,草拟了“农药包装回收倡议书”,打算联系本地农资店开展“以旧换新”活动。我用随身携带的素描本画出方案草图,标注出每个设施的建议尺寸和安装位置,比如警示灯高度设为1.5米,方便儿童观看,回收箱间距控制在50米以内,便于渔民就近投放。 傍晚时分,我将整理好的《江心洲河岸垃圾精准治理建议方案》打印出来,方案包含3类污染源分析、5项具体设施设计图和2条长效管理建议。
图为卢乐收集整理后的垃圾
虽然没有与他人交流,但一整天的观察让我对“治污先治源”有了更深的理解:清理垃圾只是第一步,只有让每个产生垃圾的人都参与到源头控制中,才能让长江岸线真正保持清洁。此次实践形成了详细的污染源追踪记录和初步治理方案,为后续联动各方开展精准治理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 青衿探源,哲润乡土
下一篇 感受千年寺庙的宁静与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