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追溯红色源泉,探究乡土文化第二站,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马依琳于2025年7月6日来到了红色革命纪念馆,一座纪念馆,半部革命史,在血与火的诗篇里,我们触摸到民族脊梁的温度。
溯红色之源,奔赴南阳市唐河县革命纪念馆。这座矗立于唐河西岸的白色建筑群,与友兰湿地公园、冯友兰纪念馆遥相呼应,在盛夏骄阳下肃穆如碑。行至馆前广场,一座巨型烈士群雕骤然撞入眼帘,居中一位青年双拳紧握、目光如炬,基座镌刻“吴寿青,27岁牺牲于鄂豫边区反围剿”的字样刺得人眼眶生疼。
图为马依琳参观巨型烈士群雕
八重时空里的精神密码,纪念馆以百年党史为轴,分设八大展厅。步入“星火初燃”展区,泛黄的《共产党宣言》手抄本静静躺在玻璃柜中—1927年,张星江正是擎着这簇火种,在张心一村建立唐河首个党支部,煤油灯下书写的《农民运动决议》字迹已斑驳如泪痕。土地革命展厅的沉浸式场景令人震颤,竹竿挑起的鄂豫边苏维埃政府旗血迹斑驳;展墙统计表显示:仅1930—1934年,唐河牺牲党员达427人。抗战烽火区一架木制纺车旁,播放着百岁党员周春兰的录音:“俺们妇女队一夜纺30斤棉线,送前线做军鞋……”而解放战争厅的“支前扁担”上,深深勒痕记录着唐河百姓用肩膀扛起3.2万吨军粮的史诗。
图为马依琳参观“星火初燃”展区
在吴寿青烈士浸透血渍的《游击战争意见书》前,在王晓舟将军补丁摞补丁的军装上,我触摸到信仰的硬度。泛黄纸页间那句“党的经费一分钱沾不得,如眼不容沙”,与三十年后他退还群众鸡蛋的字条遥相辉映——原来清廉不是口号,是跨越时空的生命刻度。更震撼于当代青年的回应:我们用扫描仪守护血色家书,用VR技术重现龙王庙沟的烽烟,将张星江的《红军饭歌》编码成数字星河。当河灯载着电子芯片顺唐河流淌,历史从未如此鲜活——先辈以血肉筑路,我辈以科技架桥,那盏穿越九十年的理想之灯,终在代码与胶片中迸发出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二楼将军厅陈列着7位唐河籍开国将领的遗物。队员们围坐在多媒体厅,观看吴寿青侄孙吴建国的访谈视频。
图为马依琳在土地革命展厅
离馆前,回望这座由700余幅照片、200余件文物构筑的精神圣殿,数据记录着它的荣光。2021年入选南阳党史学习标杆基地,2022年获评省级烈士纪念设施。唐河的泥土埋着忠骨,也孕育着新芽。当00后大学生与百年前的青年隔空相望,两股热血在历史长河激荡回响——他们用生命呐喊的,将由我们用青春作答。
上一篇 政策入心田,守护安居梦
下一篇 江心洲河道垃圾溯源与治理方案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