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惠州7月17日电(通讯员 谭晓晴)7月17日,广东工业大学“莞尔遗笑”非遗实践团走进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参观葛洪博物馆,了解医药学家葛洪在罗浮山的生平经历,深入挖掘葛洪在中医药学方面所作贡献,传播中医药学文化。
图为葛洪博物馆正门。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灵钰 供图
行医济世,做治病救人的走方医
在葛洪博物馆展厅内,调研队员们驻足在卷轴《稚川移居图》前,它描绘葛洪一家隐居罗浮,闲适生活的场景。葛洪一生两入罗浮山:一入罗浮拜师鲍靓,娶妻鲍姑;二入罗浮隐居36年,直至仙逝。讲解员告诉调研队员们,“葛洪在罗浮山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悬壶济世,第二件是著书立说”。葛洪与妻子鲍姑在罗浮山上留下“葛洪炼丹、鲍姑采药”的佳话。他们夫妻二人在医药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不仅擅长针灸、推拿、艾灸,在传染病、外科、养生等方面也总结出了一套方法。
图为调研队员们欣赏《稚川移居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柏熠 供图
在医学还不发达的古代,葛洪的医术挽救了许多人,让人们免受病痛之灾。葛洪在罗浮山采集药草,发明了百草药油治疗蚊虫叮咬;他还总结出了霍乱、痢疾、恙虫病、疟疾等传染病的治疗方法。他还首次发明了狂犬病的治疗方法,提出狂犬病的潜伏期是百日,把咬人的疯狗杀掉,取出它热乎乎的脑浆敷在被咬人的伤口上,就可防止狂犬病。
葛洪不辞辛劳地研究医学知识,他不仅注重治疗,更关注病因的追本溯源;他还注重辨证论治,尊重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将患者的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葛洪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者仁心令人赞叹,他的医术令人佩服。
图为讲解员向调研队员们介绍葛洪生平事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晓晴 供图
著书立说,做造福后世的启蒙人
葛洪在罗浮山著书立说,主要著有《肘后备急方》、《抱朴子》、《西京杂记》、《枕中书》。其中他的显著贡献是《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载了73种疾病,每种疾病少则一种治疗方子,多则十几种治疗方子,都具有简便廉验证的特点,被称为我国中国古代“第一本民用医疗急救手册”、“中国老百姓肩膀上的药箱”,其中包含了内科、外科、骨科、针灸、推拿等方面。后世在葛洪所写的书籍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屠呦呦研究员被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句启发,带领“523”项目团队找到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由此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为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邓伟杰 供图
葛洪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外科治疗技术。他是最早发明导尿术的人,他最早使用竹管导尿治疗小便不通。后来,唐代医家“药王”孙思邈将竹管改为小葱的葱管,现代医学又进一步改进为使用塑料的胶管。他最早发明了用竹片固定治疗骨折的方法,这种方法发展到现在已成为骨伤科的常规治疗法。
医药文化,引赓续文脉的传承人
当前,葛洪文化非遗项目发展存在诸多难点,主要的难题是宣传问题。在采访相关负责人时,她表示,希望能够找到新的方式,去宣传好中医药文化,让传承下来的东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中医药文化正面临着诸多质疑,同时面临人才危机。如何实现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图为调研队员采访葛洪博物馆讲解员。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柏熠 供图
图为广东工业大学莞尔遗笑团队大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叶芊妍 供图
上一篇 平海渔歌传千里,疑是故人万里来
下一篇 新华全媒+|文旅合作催热中亚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