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惠州7月21日电(通讯员 陈惠芬 张立峰)惠东渔歌又名平海渔歌,是以平海为主要发源地,由渔民在特定的环境进行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包含了艺术文化、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富有感情色彩,具有抒发性和交流性。7月20日,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莞尔遗笑”惠州非遗实践团队来到了惠州市平海镇文化馆和巽寮渔业村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走进平海渔歌艺术团,探寻艺术团的组成与由来,聆听惠东渔歌发展背后的故事。以此实地寻访,记录惠东渔歌的传承发展,延续惠东渔歌非遗文化。
听渔歌唱晚,问古往今昔
7月20日上午,队长带领团队成员前往惠东县平海渔歌艺术团,就惠东渔歌的起源发展对平海文化站站长蔡景进行了采访,详细了解惠东渔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蔡站长接受采访询问的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柏熠 供图
“阿里个啰咧,里个啰咧……”一阵阵像是吆喝声的绵长歌响中,渔民背着晚霞摇船收网,壶里鱼儿应着一声声渔歌的曲调奋力蹦起,荡出一圈圈水花。“渔歌的这种交流是有情感的,并且受当时渔民在海上海岸的生活环境所影响。渔歌多以哀叹为主,有对唱、回答等形式。”蔡站长说到。
在与蔡站长的交谈中,队员了解到,由于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包括平海渔歌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延续曾面临巨大困难。为抢救渔歌文化,平海于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文工团,不断地进行渔歌演出。这对渔歌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政府对非遗文化的抢救保护挽回了渔歌濒危局面,惠东渔歌才得以传承发展。
为了避免惠东渔歌再次陷入危机,平海渔歌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外出比赛,获得多项荣誉,成功打响了惠东渔歌的名气。与此同时,艺术团及文化站工作人员还积极参与渔歌宣传工作,让渔歌歌声“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渔歌文化。
同时,艺术团也认识到,一味地固守成规也并不利于渔歌的传承。在政府的支持下,渔歌艺术团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以传统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对渔歌进行创新,适应人民群众与时俱进的文化需求。
蔡站长最后还表示,惠东渔歌的传承,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寄希望于年轻一代的发展。他希望当代青年学生们努力学习,对渔歌文化、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传承渔歌。
图为艺术团工作人员准备现场清唱渔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柏熠 供图
采访结束后,艺术团歌唱家现场清唱了《心中有廉日月长》和《乾隆登基十六年》。在嗳嗳声调的渔歌中,传载着悠久的历史与绵延的情怀。
7月20日下午,团队前往巽寮渔业村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就惠东渔歌在保护和传承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以及惠东渔歌未来的发展,对惠东渔歌传承人李却妹进行了采访,详细了解了惠东渔歌在保护和传承中的所遇到的困难,并对惠东渔歌在未来如何取得更好的发展做了深入的探讨。
图为传承人李却妹在讲述惠东渔歌的故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柏熠 供图
在与传承人李却妹的交流中队员了解到,在渔歌发展初期,传承的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资金不足和人们对渔歌传承的认识不足上。由于缺乏资金,艺术团进行渔歌教学和演出面临重重困难。并且,很多学习渔歌的孩子的家长认为学习渔歌容易耽误孩子的学业,没有了家长的支持,使得渔歌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但如今,经过传承人李却妹的不懈努力,在她带领下的渔歌队伍成功把动人的渔歌宣传出去了,使更多的人看到了惠东渔歌的悠扬质朴,也让惠东渔歌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惠东渔歌传承的支持力度。
就惠东渔歌未来的发展,传承人李却妹说到:“以前苦日子唱苦的歌。感谢祖国,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唱甜的歌。”渔歌本身是质朴自然的,是源于生活的,它的发展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该反映时代的特征。谈到大学生群体在惠东渔歌发展中的作用,李却妹说:“你们大学生的作用可大啰。大学生有文化,可以用详细的文字记录渔歌,还可以宣传、创新、弘扬渔歌。”
图为队员在平海文化馆与馆长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柏熠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