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团队名称: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援自你我·‘救’在身边”乡村振兴实践团
指导老师:李状阳、杨岭
团队成员:马新、叶茂、杨智、恩波东作、吕帅、陆舒宣、肖芳、余洁、袁媛、胡美娇、刘仪鑫、成新新、王玉、李垚
实践方式:线下
实践地点:重庆梁平
实践时间:2023年6月27日-7月2日
摘要:近些年,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件、灾害事故等在我国频频发生。由于民众对事故灾害风险认知不足、应对灾害风险能力欠缺,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本领恐慌、民众生命财产损失。推动民众及整个社会风险应对能力提升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提高全社会的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水平,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同时也作为一种民族素质教育,应当向全社会分主体、分阶段、连续地普及分享与传播,进而提高我国社会整体应对风险灾害的技能。先后在万州区后山镇马槽村和梁平区金带镇滑石村进行农村应急安全调研及应急知识宣传,发现农村应急安全宣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提出加强农村应急安全宣传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应急安全宣传、技能培训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前,各类各级新闻媒体、传播技术等行业发展也都呈现出蓬勃之势,势头迅猛。从微观来看,全国各地、各级参与主体和部门的应急防灾减灾、自救互救技能和知识的宣传普及路径和方式,都已经比较丰富多元。比如,传统媒体中的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以及新媒体中的微博、微信、手机、网络、卫星”等,都已经发展为应急宣教的常用媒介。有些地区也通过建立应急训练基地、应急防灾知识下乡、应急防灾演练等方式,“开展社会面上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希望能够提高民众的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尽管目前我国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手段多样、主体丰富,但是仍然存在普及覆盖面不广、内容更新不及时、普及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其现状却并不乐观,比如,在我国社会底层,尤其是在基层社区和农村的老人、青少年群体中普及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综上所述,农村应急安全工作任重道远,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安全意识,降低农村安全事故,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团队通过4年时间在万州区后山镇马槽村和梁平区金带街道滑石村进行农村居民安全知识调研,梳理出农村安全知识宣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农村安全宣传工作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二、目前安全的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的情况,掌握农民消防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我们团队先后于2021年、2022年、2023年对万州区后山镇马槽村和梁平区金带镇滑石村、万州区后山镇沐河村对村民进行实地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梳理出农村消防安全宣传目前的现状。
(一)应急防灾减灾公益团队量小力微
目前,我国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仍然存在依靠单一政府主体、单纯的国家法令与法制以及自上而下的参与方式,没有建立教育引导和上下左右的互动形式,缺乏相应的公益团队。“青蓝救援”是重庆市内第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应急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公益团队,到目前为止,共有1200余名队员(含已毕业队员)。
(二)公益团队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
现有的应急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团队的一大痛点便是专业化程度不高,其公益团队对于公益的内涵、意义认识不足,对于当下需求对接不够精准、服务不够专业,以及运营者对公益项目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不够了解等。本团队成员绝大多数来自应急救援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有着丰富专业技能和经验,对安全文化有着深刻独到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专业背景与本项目内容符合;且团队成员经过重庆市万州区应急管理局和中国安能重庆分公司的技术培训,练就过硬的技术本领,能精确定位到服务群体和需求群体,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
(三)应急知识普及方式不够灵活,效能低下
据调研,我国民众学习应急防灾减灾知识的主要方式还局限于街头制作展板、分发资料等舆论宣传和道德说教的传统形式,在创新普及方式、综合运用方面结合度不高,灵活性不够。同时,缺乏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相应培训、体验等基础设施,普及效果评估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体系建设,缺少实施主体和普及内容的全面保障,普及宣传的实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本团队采用3+体验:安全教育“全景式”。“情景+体验”,仿真练习。公共安全教育体验馆、应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是一个专业的安全知识教育场所,为有效进行安全教育课程和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提供了场所保障和硬件支持。“课程+活动”,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与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加了趣味性,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共享+互动”,延伸辐射。基地特色安全课程进入学校和社会,让更多的学校及同行也能共享安全特色课程学习。
(四)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覆盖面小
据调查,我国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仅为1%左右,尤其是乡村、社区基层的老人、青少年普及率更低。本团队与各企事业单位、小中大学、社区、乡村进行合作,借助合作方的平台进行宣传;线下对外深入社区、学校、偏远乡村等服务群体中开展,面向广大民众进行应急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及技能培训,对外让民众来我院公共安全教育体验馆进行体验式服务,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线上依托丰富的自媒体平台,以微课、在线课程、安全知识讲堂视频、模拟小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安全教育的资源共享化,有效扩大本项目的覆盖面
三、团队的优势
(一)团队专业性强
团队学生成员绝大多数来自应急救援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专业背景与本团队内容符合;团队成员经过重庆市万州区应急管理局和中国安能重庆分公司的技术培训,技术技能过硬;团队成员中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多,具有良好的志愿服务态度和做公益、爱公益、献身公益事业的精神风貌。团队教师成员是学校安全监督管理系的专任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的,专任教师知识渊博扎实,其中博士1人,硕士16人,教授1人,副教授11人;企业教师4人,技术技能强,救援实战经验丰富,组织、参加多次现场救援行动。
(二)载体坚实有力
针对目前应急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代与个体需求,将体验式学习引入应急科普,依托“公共安全教育体验馆”“应急救援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和“智慧应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载体,构建了三位一体的“3+体验‘全景式’”公共安全教育体系。
(三)普及方式灵活
本团队与各企事业单位、小中大学、社区、乡村进行合作,线上、线下进行应急科普;线下深入社区、学校、偏远乡村等对民众进行应急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及技能培训,同时鼓励民众来我校进行体验式服务;线上依托教学资源库,进行安全教育的资源共享,实现人人能学,时时处处可学。
四、团队管理
(一)人员配备和来源
项目主要分为安全宣讲和技能培训,安全宣讲每次配备两名队员、四名志愿者;技能培训每次配备四名队员、八名志愿者,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主讲,一组备用和处理突发情况。项目主要执行队员来自于应急救援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有专业背景且技能过硬的优秀学生,志愿者主要是能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志愿服务态度和做公益、爱公益、献身公益事业的优秀学生。
(二)人员选拔和更新
项目各部门成员主要以面试学校的学生为主进行招募,通过成员在项目工作期间的工作表现,进行考核选拔。通过合作企业,提供专业化人才,并以学院力量为支持寻求具备优秀专业能力的应急救援员、退役消防员、专业人才的加盟。
(三)激励机制
由人事管理组定期组织成员内部考核,对于业务能力优异者将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相关荣誉证书,并评选出服务之星、技能之星,与合作企业联系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或者物质奖励。
五、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
本项目主要是进行应急防灾知识的普及,针对城市、乡村的特点,积极开展应急科普的“五进”指向性服务。通过宣传画、标语、情景剧等方式进行安全意识引导,达到增强民众安全意识的目的;通过防灾手册、在线网络教育等方式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达到提升民众安全素质的目的;通过公共安全教育设施的体验、技能实操训练和各类演练的方式进行安全技能培训,达到提高民众自救互救能力的目的。
(一)安全意识引导形式与内容
(二)安全知识教育形式与内容
(三)安全技能培训形式与内容
五、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全面加强国际安全教育,增强全面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应急科普是针对所有民众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安全能力教育,也称作公共安全教育或安全科普。其内容包含一切与大多数人有关的,可以避免或减少人们因各种突发事件受到人身伤害的方法和技能的总和。为加强农村安全宣传工作,减少和杜绝事故的发生,避免农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应结合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大对农村消防安全宣传工作的投入力度,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局面,为农村奔小康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实习生:苏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