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7月4日电 题:福建霞浦:用好海洋资源 激活发展新动力
新华社记者董建国
地处闽东沿海的霞浦县,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港湾,造就了独特的海岸风光。近年来,霞浦县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持续发展海洋养殖、全域旅游等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路。
渔旅融合唱响海洋牧歌
仲夏时节,在霞浦县下浒海域,挂满海带的粗绳在收割船装吊机牵引下缓缓上升。不远处的海湾里,渔民驾船穿梭其间,在水色的映衬下,织就一幅精美的渔耕图。
“这两年海带价格不错,产量又提升了30%,收入大幅增加。”霞浦山淼合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文钗说。
作为全省海域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岛屿最多的沿海县份,海是霞浦最大的资源优势。坐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霞浦县从事渔业人口有26万多,占总人口的近50%。
然而,过去由于养殖方式不够科学,无序扩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养殖业发展也受到制约。
霞浦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陈宗顺说,2018年以来,当地全面开展海上综合整治和渔业设施转型升级,限制过度养殖、规划“海上社区”,推进渔业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
6月23日,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大黄鱼深水养殖网箱、环保塑胶渔排以及渔排上的海上民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登船行驶在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放眼望去,一座座红顶白墙的海上民宿格外引人注目。一口口深水网箱里,大黄鱼、鲈鱼、真鲷鱼等正欢快畅游,争食养殖户撒下的饲料。
“我们现在有18套海上民宿,旺季的时候基本每个周末都客满,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喂鱼、垂钓、渔家烧烤等,还能跟随渔民出海。”霞浦县宏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董祖说。
随着海上综合整治的推进,董祖将自家1万口木质泡沫小网箱改造成美观抗风浪的环保型大网箱和环保塑胶渔排。改造后不仅海产品质量提高,还在海面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众多游客。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海上平台体验观光区、垂钓平台等海上旅游精品项目接二连三落地,延长了渔业产业链条。
好生态换来好效益。陈宗顺说,如今,霞浦县海水养殖面积达到42万余亩,建立起水产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形成以大黄鱼、紫菜、海带等为主的水产支柱产业。
滩涂摄影催生“美丽经济”
黄昏时分,记者来到松港街道北岐村摄影点。只见夕阳余晖照在一大片滩涂上,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摄影点上三脚架林立,“长枪短炮”密布,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不时响起。
霞浦县文旅局局长张剑说,依托优美的海岸线景观和摄影资源,霞浦县先后完成了十几个摄影点建设,每年吸引60多万人次前来观光摄影。纷至沓来的摄影爱好者不仅带动霞浦服务业的发展,也直接带动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有力推动了三产融合。
6月23日,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滩涂上的竹竿晾晒海带场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在摄影爱好者带动下,霞浦还衍生出“导摄”“渔模”等新职业。不少原先讨海为生的渔民开始上岸,为外地来霞浦的摄影爱好者提供摄影点引导、滩涂摄影技术指导,还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收取适当费用。目前,在霞浦,专兼职“导摄”“渔模”人员已有200多人。
三沙镇小皓村的老林是当地有名的“渔模”。农闲时候,他就把曾经的渔具变成摄影道具,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一般都是霞浦的旅行团叫我,以前一次是200元,后面加到了300元,比较火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好几千元。”老林说。
激发全域旅游新活力
依托生态与山海资源,霞浦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滨海景区民宿集聚发展。
背山面海,田园风情的村落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远处重峦叠嶂、海面波涛起伏,海天相接处,云浪翻滚……在三沙镇东壁村,一排排民宿错落排布。几名游客漫步其间,感受海边风光与田园意趣。
东壁村“拾间海”民宿老板陈蜀曼说:“节假日店里生意很火,要提前一两周才能订到房间。”
近年来,三沙镇成为远近知名的“光影小镇”,当地政府建成了旅游观光产业园、旅游摄影点、摄影栈道等,还整修了马拉松赛道。“每年到三沙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选手和观光摄影的游客数不胜数,不愁没有客源。”陈蜀曼说。
6月22日拍摄的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的村居及民宿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改造民宿不仅让渔村闲置的老屋换了新颜,当地村民也通过出租老屋、从事服务业等方式获得收益。
村民陈丽珍便是其中之一。几年前,她和丈夫将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到她家住宿的游客越来越多。“这里日落风景好,住宿的客人挺多,一年下来收入有20多万元。”
霞浦县民宿行业协会会长郑德雄介绍,霞浦县有各类乡村民宿400多家,直接带动就业近2万人。民宿的发展带动当地形成多业联动、多业融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加快推动‘旅游+摄影、民宿、文体、露营’多元业态发展,培育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富民产业。”霞浦县委书记郭文胜表示,接下来,当地将持续壮大海洋养殖、全域旅游两大特色富民产业,让海洋经济成为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